曾几何时,激光武器还只是科幻电影中的炫酷概念搭档网,随着科技的浪潮滚滚向前,各国正竞相投入研发,将其变为现实。
这种武器能发射高能光束,在特定距离内精准击落目标。
不过,在中美日三国的激光武器发展中,射程的差异明显,美国已实现8000米的远程打击,而日本则专注于1200米左右的近程防御。
那么,中国的激光武器射程究竟如何?
美国激光武器
美苏冷战时期,激光武器因其“光速打击”的特性,成为美国试图压制苏联的关键方向之一。
因此,美国投入大量资金推动研发,不过受限于当时的材料技术与能量转化水平,早期项目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,未能实现实战部署。
这一局面直到2014年才被打破。
展开剩余90%当年,美国海军在“庞塞”号两栖攻击舰上部署了一套30千瓦级舰载激光武器系统,在测试中成功击落2架模拟来袭的无人机。
此后,美国各军种开始加速激光武器的分支研发,陆军将“定向能机动短程防空系统”集成到“斯特瑞克”装甲车上,使其具备伴随部队机动防空的能力。
海军则持续提升舰载系统性能,其改进型舰载激光武器在平静海域环境下,成功击落了8005米外的高速飞行靶标。
重要的是,据美国海军公开数据,单次射击的能量消耗成本仅约1美元,远低于一枚防空导弹数十万美元的单价。
其射速更是达到洲际导弹的5万倍,能在发现目标的瞬间完成锁定与打击,尤其适合拦截小型、高速且具备机动规避能力的目标,比如集群飞行的微型无人机。
此外,该系统还能通过调整激光功率,对敌方雷达、光电侦察设备实施软杀伤,使其暂时失灵,帮助美军在战场信息获取上占据优势。
但实战环境中的难题也随之暴露搭档网。
当前美军主流激光武器的能量转化效率不足30%,这意味着大部分输入能量会以热能形式浪费,不仅增加供电负担,还需配套庞大的散热设备。
在海上高湿度、高盐雾的环境中,激光束穿过空气时会受到水汽、盐粒的散射与吸收,威力衰减幅度超过40%,实际有效射程会大幅缩水。
更关键的是,美国空军曾尝试在AC-130J炮艇机与F-16战斗机上集成激光武器。
但受限于战机的供电能力与空间限制,散热系统无法满足持续作战需求,最终这两个机载项目在2024年宣布暂停。
日本激光武器
与美国追求多场景实战应用不同,日本在激光武器研发上始终聚焦本土防御,核心目标是应对低空无人机威胁。
2023年东京防务展上,日本首次公开两款自研激光武器原型机,明确标注“专攻100米以下低空无人机”。
其中由三菱重工主导研发的20千瓦级固定部署系统,在测试中成功击落1.2千米外的四旋翼无人机。
虽然射程远不及美国同类产品,但针对日本城市密集、低空管制严格的特点,已能覆盖大多数民用机场、政府建筑等重点目标的防御需求。
另一款10千瓦级车载系统则更具针对性,集成了电子侦察模块,可通过雷达与光电设备双重锁定目标,从发现无人机到完成击落仅需2.3秒。
同年年底,日本陆上自卫队在富士山演习场展示了新型激光电子战车,分为10千瓦和20千瓦两个功率版本,均搭载在8×8轮式装甲车上。
这种设计使其具备出色的机动性,可快速部署到城市街区、边境线等复杂地形,且不受弹药储备限制,只要车载发电机正常运转就能持续作战。
更关键的是成本优势,日本防卫省测算数据显示,该系统单次射击成本仅需200日元(约合10元人民币),远低于一枚便携式防空导弹100万日元的采购价。
但技术短板也同样明显。
受限于小型化设计,日本激光武器的功率密度不足,20千瓦级系统对飞行速度超过300公里/小时的高速导弹基本无效。
面对起飞重量超过50公斤的重型侦察无人机,也需要持续照射5秒以上才能摧毁。
测试数据还显示,当目标飞行高度超过300米时,受大气散射与地面杂波影响,系统拦截成功率会从100米高度的92%骤降至45%以下,难以覆盖中低空空域。
中国激光武器
中国对激光武器的研发起步并不晚,上世纪60年代就已启动相关基础研究。
早期虽因技术条件限制,研发进程相对低调,但在激光发生器、能量控制等核心领域积累了大量原创技术。
进入21世纪后,随着材料科学、电力系统等配套技术的突破,中国激光武器研发进入加速期,多个技术方向同步推进,逐渐形成覆盖不同作战场景的产品体系。
2025年的国际防务展上,中国公开亮相的“寂静狩猎者”激光系统,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。
这款武器,最远有效射程覆盖3000至8000米区间,可根据作战需求灵活选择10千瓦、20千瓦、30千瓦、50千瓦四种功率配置。
低功率版本适合拦截小型无人机,高功率版本则能应对直升机、巡航导弹等大型目标。
更重要的是,“寂静狩猎者”提供固定部署与移动部署两种型号,移动型集成在6×6轮式卡车上,最大公路时速可达80公里,能快速机动至边境线、城市外围等区域,满足应急防空需求。
在中远程防空领域,中国LW-60激光武器系统展现出独特优势。
其6千米的有效射程虽略低于美国舰载系统的8005米,但具备一项关键能力:可对10000米外的敌方光电设备实施干扰。
针对中小规模冲突场景,中国研发的LW-30激光武器系统则突出“轻量化”与“协同作战”特性。
该系统体积仅为美国“斯特瑞克”车载系统的三分之二,可搭载在轻型越野车上,适合快速部署到山地、高原等交通不便区域。
同时支持多车联合作战,通过数据链共享目标信息,多台LW-30可同时锁定不同目标,或集中能量打击单个重型目标,反无人机作战效能比单台部署提升3倍以上。
中国激光武器还解决了持续作战的核心难题——散热与协同配合。
车载系统配备高效液冷散热模块,连续射击10次后仅需2分钟冷却即可再次作战。
更关键的是,这些激光武器通常与防空导弹、高射炮组成混合防空编队,当激光武器因发热暂时无法使用时,其他武器可立即补位拦截,确保防空体系不出现漏洞。
这种“互补式作战”设计,既规避了激光武器单独作战的局限性,又充分发挥了其低成本、高响应速度的优势,形成了更适应实战需求的防御体系,也让中国在激光武器的实战化应用上,走出了一条不同于美日的特色路径。
参考文献
澎湃新闻——2025-02-18《中国“寂静狩猎者”激光系统亮相阿布扎比防务展,创造多个首次》
环球网——2022-10-11《美军推出300千瓦激光武器》
参考消息——2025-05-30《日本发布激光武器新进展》
发布于:辽宁省大咖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